民族园内的建筑主要由展馆、特色民族建筑和园林组成。园内有主展馆和分馆。分馆由各民族的独立建筑群组成,每个民族建筑群为一个分馆,这些建筑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主展馆常年设立的专题展览从生产、生活的不同方面,反应了中华各民族百姓生产生活的场景和文化历史遗存。主展馆展览分为多个专题,包括:祖宗堂、车船驿站、绣房、书房、育儿房、礼房、度量衡、箱房、纺织坊、农家院、鞋帽包、 中国明清两朝床具展览、清代、民国时期脸盆架展览、清代衣架展。点击这里进入主展馆展览介绍页面。
点击下面的列表项,可以查看各分馆的介绍。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藏族 |
壮族 |
东乡族博物馆建筑根据甘肃东乡族自治县地区的东乡传统民居1:1复原,于2007年7月按照本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特点落建。占地200平方米,建筑118平方米,为庭院式建筑。
东乡族博物馆依山就势而建,坐东向西成曲尺形。院内东房为正房,厢房为南房,正房有宽阔的夏廊;毛石筑墙基,砖土墙,廊柱有石质柱础,梁架全部榫接,房挑檐与梁头木雕简单拙雅,木窗雕花简朴美观。正房为三开明间,中为堂屋,摆有桌椅可接待客人;北侧、南侧各垒有火炕,北侧火炕为夫妇睡用,南侧火炕多为长辈及子女睡用。炕上东墙放置炕柜或炕桌,在火炕上盘腿而坐,依炕桌可就餐和干活。前廊南墙放置水缸,便于取水洗用。
厢房用做存粮或做家庭副业用。厨房建在正房南端,前有采光天井,使厨房采光、通风好。正房北端有简易房棚可圈养牲畜,或堆放柴草,为杂物间。
东乡族博物馆陈设按原状复原陈列,农具、粮柜、箱柜及日用杂品,均征集于当地。
乌孜别克族博物馆;主体建筑乌孜别克族传统毡房,按新疆乌孜别克族传统毡包1:1建造,改为砖结构。于2009年建设并开馆。
乌孜别克族博物馆由毡房、草原组成,规划为草原牧民人家环境,并按当地气候配置植被。建筑面积28.26平方米,占地面积200平方米。
乌孜别克族博物馆室内外陈列,按乌孜别克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原陈列。所有展品征集于新疆地区,约百年历史。
京族博物馆按广西防城港京族传统民居建筑1﹕1复原,根据本民族居住习俗和传统建筑工艺建造。于2003年建成,并正式开馆。
京族博物馆由民居石条瓦房、哈亭、小河湾组成,规划为依水而居的渔家居住环境。并按当地自然环境种植植被。占地面积280平方米,建筑面积58.71平方米。
京族博物馆室内外陈列,按京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原陈列。展品征集广西防城港地区,年代为近代,约一百年历史。
仡佬族博物馆 按贵州务川、道真地区仡佬族传统民居建筑1:1复原,由民族工匠按本民族习俗和传统建筑工艺,在当地建成半成品,运到北京落建。于2000年建成,2001年9月正式开馆。
仡佬族博物馆由民居务川木屋、道真吊脚楼,干栏式仓储房、烤烟房、鹅卵石盘山小路、梯田组成,规划为山区仡佬寨环境。并按当地气候配置植被,种植特色农作物。建筑面积589平方米,山路、梯田面积917平方米,总占地面积1240平方米。
仡佬族博物馆室内外陈列,按仡佬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原陈列。展品征集贵州务川、道真地区,年代为清代至近代,约二百年历史。
仫佬族博物馆按广西罗城地区仫佬族传统民居建筑1:1复原,根据本民族习俗和传统建筑工艺在北京落建。于2004年建设,2005年正式开馆。
仫佬族博物馆由传统民居砖楼、竹林组成,规划成独立一户住家环境。并按当地气候配置植被和种植特色农作物。占地面积410平方米,建筑面积102平方米。
仫佬族博物馆馆内外陈列,按仫佬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原陈列。展品征集广西罗城地区,年代清代至近代,约二百年历史。
佤族博物馆按云南沧源、西盟佤族自治州的传统民居建筑1﹕1为,由佤族工匠根据本民族居住的习俗和传统制作方式,在当地建成半成品运到北京落建。其中寨门、仓房、工具房为原建原拆原旧复建,所有的建筑材料及房顶茅草均从当地运送,于1993年建成。1994年6月正式开馆。
佤族博物馆规划为山寨聚居环境,由沧源民居船屋、西盟民居船屋、木鼓屋、仓房、木鼓广场、寨门、牛头桩、工具房组成。按阿佤山寨环境复原,并按当地气候配置植被和种植农作物。占地面积2047平方米、建筑面积377.88平方米、木鼓广场278平方米。
佤族博物馆室内外陈列按佤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原陈列。展品均征集云南沧源、西盟二地区,年代为清末至近代,约二百年历史。
侗族博物馆建筑包括鼓楼、鼓楼广场、花桥、戏楼、民居、寨门、水车群、谷仓、晾禾架、祖母坛、码头等建筑元素构成。馆内的民居建筑为贵州榕江型侗族民居。
侗族博物馆内设有常年展览,包括侗族民居原状陈列、侗族风情图片展览等。在馆外场地还经常安排各种民俗活动,包括唱侗戏、侗族大歌、踩板鞋、织布、挑花、品茶、农事活动等。
俄罗斯族博物馆按新疆地区俄罗斯族传统民居1:1复原,由民族工匠按本民族习俗和传统建筑工艺制作。于2008 年建设,8月竣工开馆。
俄罗斯族博物馆由民居木刻楞房八间和东西配房四间组成,规划为两户人家居住的连体院落环境。并按当地气候配置植被。建筑面积360平方米,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
俄罗斯族博物馆室内外陈列,均按俄罗斯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原陈列。所有展品征集新疆伊犁等地区,年代为清末至近代,其中大铜炉、小铜炉、錾花方形铜盘约二百年历史。
保安族博物馆建筑,根据甘肃积石山保安族居住地区保安族传统民居1:1复原,于2006年建设。室内按原状复原陈列。
保安族以村落聚居,住房多为土木结构的低矮平房,房院相互连结,坐落有序。房屋进深浅,宜于采光通风,四周围以土墙,一家一院,称为“庄廓”。庄廓一般都由堂屋、灶房、客厅、圈舍四部分组成,堂屋有前廊,整个院落结构紧凑,设施齐备,整洁而宽敞。
馆内民居依山坡而建,院门向西开;东房为正房,北房为厢房,东房与北房房形成曲尺形,为庭院式建筑。
民居为土木结构的一面坡式平房,进深浅,宜于采光通风。毛石筑墙基、土墙、灰屋顶、木窗。正房房前有宽敞的前廊,廊柱有石质柱础;廊前放置一口水缸,用于蓄水。正房堂屋正中放有方桌和椅子,兼作会客;北侧盘有火炕,为主炕,是家长夫妇住用,炕沿南端凸出部分有木围档及装饰性木炕柱;南侧为副炕,孩子住用,炕上放有炕柜或炕箱。
北房为厢房,多用于制作保安刀的作坊,放有台案和工具及粮柜、杂物。院内盘有小的铁匠炉,供锻打、淬火刀坯用。东北角为厨房,厨房宽大,前有采光天井。
傈僳族博物馆按云南怒江泸水地区傈僳族传统民居、福贡地区傈僳族传统民居1:1复原,由本民族工匠在当地按照民族风俗和建筑工艺建成半成品运到北京落建。所有的建筑材料包括竹席、闪片瓦板均从当地运送北京。于1999年建设,2001年9月正式开馆。
傈僳族博物馆由泸水型“千条腿”民居、福贡型“千条腿”民居、刀梯、刀竿场,高架粮仓、高架柴棚及望天树等组成,规划为怒江地区傈僳山寨环境。并按当地生态环境配置植被和种植特色农作物。建筑面积233平方米,刀竿场面积310平方米,占地面积2050平方米。
傈僳族博物馆室内外陈列,按傈僳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原展示。展品征集于云南怒江地区,年代为清代至近代,约二百年历史。
傣族博物馆建于1993年。博物馆按1:1复原了云南省西双版纳和德宏地区的傣族传统建筑,规划形式为“寨”。
博物馆由傣楼民居、曼飞龙塔、傣寺、僧房、大象塔井、孔雀亭、竹桥、寨心、泼水亭、泼水木龙、热带竹林等组成。建筑所用的材料,包括房顶的茅草等,由当地工匠根据本民族风俗和文化特征在原地建成半成品,再由当地运至北京。
傣族博物馆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612平方米。博物馆室内复原陈列了傣族民居传统生活,室外环境按凤尾竹的傣寨建设,完整展现了傣族村寨的文化和环境风貌。
在中国少数民族分类中,台湾少数民族被称为高山族。台湾少数民族博物馆按台湾岛少数民族分布状况,规划成由九个族群组成的“社”村寨形式,建设在象征台湾岛的环境里。九个族群的传统建筑均按1:1复原,于1992年建设,1994年6月正式开馆。
台湾少数民族博物馆由各民族工匠及头人根据其传统习俗和建筑工艺建造。由台湾少数民族传统民居:阿美人民居、排湾人民居、雅美人民居;特色建筑:泰雅人瞭望塔、鲁凯人司令台、鲁凯人谷仓、卑南人鸡舍、邹人会所、邹人头骨架、雅美人船屋、布农水上舞台及雅美人渔船、排湾族木雕、赛夏船桥等组成,规划成山地、平原和海湾生活环境。占地约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
台湾少数民族博物馆室内外陈列,均按本民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原展示。展品征集于台湾岛各地,年代为清代至近代,约三百年历史。
哈尼族博物馆按云南红河、澜沧江地区哈尼族传统民居建筑1:1复原,全部建筑材料及屋顶宽茅草均由当地工匠按本民族习俗和传统建筑工艺在当地建成半成品,从当地运至北京落建。哈尼族博物馆于1993年建设,1994年6月正式开馆。
哈尼族博物馆由红河型民居蘑菇土掌房、曲尺形土掌房、茅草仓房、舂米房及西双版纳爱尼型民居母房和子房、龙巴门、磨秋及梯田等组成,规划成山寨环境。按当地气候配置植被和种植特色农作物。
建筑面积795.96平方米,爱尼磨秋场占地面积311平方米,红河晒谷场占地面积260平方米,总占地面积2961平方米。
哈尼族博物馆室内外陈列,按哈尼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原陈列。展品征集自云南红河、西双版纳地区,年代从清代至近代,约有二百年历史。
哈萨克族博物馆;主体建筑哈萨克族传统毡房,为新疆克哈萨克族自治州征集,由当地工匠按本民族习俗和传统工艺,在当地建成成品运到北京落建。于1998年建设,2001年正式开馆。于2009年改建为砖结构毡包。
哈萨克族博物馆由毡房、草原组成,规划为草原牧民人家环境,并按当地气候配置植被。建筑面积28.26平方米,占地面积337平方米。
哈萨克族博物馆室内外陈列,按哈萨克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原陈列。所有展品征集于新疆地区,约百年历史。
土家族博物馆按湖南湘西永顺地区土家族传统民居1:1复原,由本民族工匠按民族习俗和传统建筑工艺,在当地建成半成品,运至北京落建。于2000年建设,2001年正式开馆。
土家族博物馆由转角花楼、半边吊脚楼、曲尺型吊脚楼、摆手堂、摆手坪、山寨门、榨油坊组成,规划为土家山寨环境。按当地气候配置植物和种植特色农作物。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摆手坪占地面积688平方米,总占地面积3158平方米。
土家族博物馆室内外陈列,按土家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原陈列。展品征集于湖南湘西地区,年代为清代至近代,约四百年历史。
土族博物馆按青海省互助地区土族传统民居建筑1:1复原,由民间工匠,按本民族传统习俗和传统建筑工艺到北京落建,于2007年建设。2008年4月正式开馆。
土族博物馆由民居正房、东西偏房、煨桑炉、庭院、轮子秋等组成,规划成院落形式。按当地气候配置植被和种植特色农作物。占地1350平方米、建筑面积534.65平方米、土族庭院130平方米、水磨坊150平方米。
土族博物馆室内外陈设,按照土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原陈列。展品征集于青海省互助地区,年代为清代至近代,约三百年历史。
基诺族博物馆 按云南景洪地区基诺族传统民居1:1复原,由当地工匠按本民族习俗和传统建筑工艺在北京落建。建筑材料由当地运至北京。于1999年建设,2001年正式开馆。
基诺族博物馆由传统民居大房子木楼、高架谷仓、高架柴房、树叉篱笆围栏、山包谷梯田组成,规划为基诺山基诺人家居住环境。并按当地气候配置植被和种植特色农作物。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平方米。
基诺族博物馆室内外陈列,均按基诺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原陈列。展品征集于云南景洪地区,年代为清代至近代,约二百年历史。
塔吉克族博物馆按新疆塔什库尔干地区塔吉克族传统民居1:1复原,由当地工匠按本民族习俗和传统建筑工艺,在新疆建成半成品,运至北京落建。于1999年建设,2001年正式开馆。
塔吉克博物馆由传统民居“蓝盖力”、库房、院门、牲畜棚组成,规划为院落环境。并按当地气候配置植被。建筑面积318平方米,占地面积1454平方米。
塔吉克博物馆室内外陈列,按塔吉克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原展示。展品征集于新疆塔什库尔干地区,年代为清代至近代,约三百年历史。
塔塔尔族博物馆按新疆伊犁地区塔塔尔族传统建筑1:1复原,由民族工匠根据本民族生活习俗和传统建筑工艺,于2008年建设并开馆。
塔塔尔族博物馆由曲折形一明二暗主房、贮藏室、厨廊及外廊组成,规划为一家人居住庭院环境。并按当地气候配置植被。建筑面积113平方米,占地面积300平方米。
塔塔尔族博物馆室内外陈列,均按塔塔尔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原陈列。所有展品征集于新疆伊犁地区,年代为清末至近代,约二百年历史。
壮族博物馆建筑建筑群包括:靖西型南壮土坯木楼民居、靖西型南壮城镇民居、龙胜型北壮干栏式木楼民居、水上茶楼、忻城土司府局部等 。
展览内容:南壮民居原状陈列、北壮民居原状陈列、壮族风情图片展览等。
民俗活动:“三月三”民俗活动、对歌、划船、织壮锦、壮族歌舞、广西特色商品交易等。
布依族博物馆:建筑按贵州安顺地区的布依族传统建筑1:1复原而成,片石结构,在当地建成半成品,到北京落建.所有建筑材料,包括贝页片、石板,全由贵州运至北京。1993年开始建立,于次年竣工,对游人开放。占地面积5775平方米,建筑面积1421平方米。
博物馆由十多间青石板房组成一条封闭的街道,内设有寨门、民居、碉楼、经幡架、土地祠、休息棚、药店、蜡染房、工艺品店、酒铺、饭馆等组成,是一条很有特色的商业街。
布朗族博物馆:按云南省西双版纳勐海、临沧地区布朗族传统民居1:1复原,由当地工匠按本民族习惯和建筑工艺建设。由布朗传统民居干栏式茅屋、瓜架、晒坝、布朗木桥组成,规划为布朗人家院落环境。并按当地气候,种植特色农作物。于2004年开工,并于当年竣工开馆。
布朗族博物馆占地面积213平方米,建筑面积122平方米,博物馆室内外陈列均按布朗族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原陈列。所有展品征集自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年代为清代至近代,约200年历史。
彝族博物馆按四川凉山地区彝族传统民居1:1复原,由本民族工匠按民族习俗和传统建筑工艺在当地建成半成品,到北京落建。所有建筑材料包括闪片木板瓦均从大凉山运至北京。于1993年建设,1994年6月正式开馆。
彝族博物馆由凉山彝族美姑型民居、越西型民居、布拖型民居、甘络型民居及碉楼、“阿么特罗”石、土林、火把节斗牛场、寨门等组成,规划为彝族山寨环境。并按当地气候环境配置植被和种植特色农作物荞麦、油菜籽等。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占地面积5460平方米。
彝族博物馆室内外,均按彝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原陈列。所有展品征集四川凉山地区,年代为清代至近代,约四百年历史。
德昂族博物馆:按云南德宏地区德昂族传统民居1:1复原,由本民族工匠根据民族习俗和建筑工艺,在当地建成半成品运到北京落建。于1999年建设,2001年开馆。
德昂族博物馆由民居毡帽型木楼、佛寺、白塔、寨杆、泼水亭、柴房等组成,规划为山寨环境。并按当地气候配置植被和种植特色农作物。占地面积1900平方米,建筑面积596平方米。
德昂族博物馆室内外陈列,按德昂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原陈列。展品征集于云南德宏地区,年代为清代至近代,约二百年历史。
怒族博物馆按云南怒江福贡地区怒族传统民居1:1建设,由怒族工匠按本民族居住习俗和传统建筑工艺,在当地建成半成品运到北京落建。于1999年建设,2001年9月正式开馆。
怒族博物馆由怒族传统民居福贡型竹篾房、贡山型木板房、水磨房、粮仓、柴棚和猪圈组成,规划成山寨环境。按当地气候配置植物和种植特色农作物。建筑面积201平方米,占地面积1404平方米。
怒族博物馆室内外陈列,按怒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原陈列。展品征集云南怒江福贡、贡山地区,年代为清代至近代,约二百年历史。
拉祜族博物馆:按云南澜沧江孟连地区拉祜族传统民居1:1复原,由当地工匠按本民族习俗和建筑工艺在北京落建。于2005年建设,当年竣工开馆。
拉祜族博物馆由民居干栏式掌楼、小葫芦场组成,规划为拉祜族人家环境。并按当地气候配置植被和种植特色农作物。占地面积372平方米,建筑面积167.8平方米。
拉祜族博物馆室内外陈列,按拉祜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原展示。展品征集于云南澜沧江孟连地区,年代为清代至近代,约二百年历史。
撒拉族博物馆的大部分建筑体是2003年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拆迁至北京后,按原状重建的。原有建筑残缺部分使用相同的材料修补复原。这组建筑为明代晚期建筑遗存,至今约有五百年历史。
馆内陈设全部是原物原件,随房屋同时搬迁至北京后,按物品在原建筑中的位置摆放陈列。
由撒拉族传统民居和清真寺宣礼楼组成,规划为庭院形式。民居建筑为土木结构,分上下两层,屋顶为平顶。宣礼楼为三层,为明代亭楼式建筑。
撒拉族博物馆占地面积520平方米,建筑面积407平方米。
馆内全部陈列品为原建筑内的物品。这些物品随建筑一起运至北京,并按原来位置复原陈列。
普米族博物馆:按云南怒江兰坪地区普米族传统民居1:1复原,由当地工匠按本民族风俗和建筑工艺,在当地建成半成品运到北京落建。所有建筑材料,包括房顶滑板木瓦都从当地运送北京。于1999年建设,2001年9月正式开馆。
普米族博物馆由民居木楞主房、左右厢房、畜厩、院落、麦架子、山神庙组成,规划为普米族木楞房四合院居住环境。并按当地气候配置植被和种植特色农作物。占地面积1357平方米,建筑面积440平方米,院落面积114平方米。
普米族博物馆室内外陈列,按普米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原展示。展品征集云南怒江地区,年代为清代至近代,约三百年历史。
景颇族博物馆按云南德宏地区景颇族传统民居建筑1:1复原建设,由当地工匠根据本民族习俗在当地建成半成品,运至北京落建,于1993年10月建成。1994年6月正式开馆。
景颇族博物馆由目脑广场、目脑柱、正房、公房、寨门、谷仓、柴房、祭祖台组成,规划成山寨形式。按山寨环境复原,并按当地气候配置植被和种植特色农作物。占地2327平方米、建筑面积960平方米、目脑广场444.85平方米。
景颇族博物馆室内外陈设均按照景颇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原陈列。展品均征集云南德宏地区景颇族居住地,年代为清末至近代,约有二百年历史。
朝鲜族博物馆按吉林延边龙井地区朝鲜族传统建筑1:1复原,由本民族工匠按照民族习俗和建筑工艺在当地建成半成品,运到北京落建。于1993年建设,1994年6月开馆。
朝鲜族博物馆由农舍、书房、药房、小酒馆、铁匠铺及水井、秋千架、水稻田组成,规划为村寨环境。并按当地生态环境配置植被和种植特色农作物。占地面积1238平方米,建筑面积 632.03平方米。
朝鲜族博物馆室内外陈列,按朝鲜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原展示。展品征集于吉林延边地区,年代为清代至近代,约三百年历史。
柯尔克孜族博物馆;主体建筑柯尔克孜传统毡房,为新疆克孜勒苏地区征集,由当地工匠按本民族习俗和传统工艺,在当地建成成品运到北京落建。于1998年建设,2001年正式开馆。
柯尔克孜族博物馆由毡房、草原组成,规划为草原牧民人家环境,并按当地气候配置植被。建筑面积28.26平方米,占地面积337平方米。
柯尔克孜族博物馆室内外陈列,按柯尔克孜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原陈列。所有展品征集于新疆地区,约百年历史。
毛南族博物馆按广西环江地区毛南族传统民居建筑1:1复原,由当地工匠根据本民族居住习俗和传统建筑工艺,在当地制成半成品到北京落建。于1999年建设,2001年9月正式开馆。
毛南族博物馆由民居干栏青砖青瓦楼一、青砖楼二、院坝及环江木桥组成,规划成山村环境。并按当地气候配置植被和特色农作物。占地面积:1180平方米、建筑面积449平方米、院子面积95.1平方米。
毛南族博物馆室内外陈列,按毛南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原陈列。所有展品征集广西环江地区,年代为清代至近代,约二百年历史。
水族博物馆按贵州三都地区水族传统民居1:1复原,由民族工匠按本民族习俗和建筑工艺在当地建成半成品,运到北京落建。于1999年建设,2001年9月正式开馆。
水族博物馆由传统民居中开门木楼、南开门木楼、北开门木楼、寨门、粮仓、包谷梯田等组成,规划为山寨环境。并按当地气候配置植被,种植特色农作物。建筑面积546平方米,梯田面积1150平方米,鹅卵石小路30米,总占地面积2006平方米。
水族博物馆室内外陈列,按水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原陈列。展品征集于贵州三都地区,年代为清代至近代,约三百年历史。
汉族博物馆:为1:1建造的老北京四合院,院落为两进的内外院。内院正面为3间正房,两旁附耳房,正房两侧为厢房,进深及高度均小于正房。面对正房设垂花门分隔内外院,前院为一排倒座房间,留出一间开大门。北京四合院是通过空间的阻隔与通敞,大小长款的对比,上下登临降落及视野中形象、色彩与光影的变化,给人以崇敬、次序、奥秘与丰富的精神感受。而内外墙对院落内外空间的分隔与封闭,既可防风沙、防院外活动与声音的干扰,又能增强与改善院内独立生活情趣,在人口密集的市镇中,四合院显露出特别的优越性。
满族博物馆:满族皇堂子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82平方米,为清代宫廷式建筑。由古建研究所专家设计,民族古建施工队施工完成,2007年3月开工,2008年6月竣工开馆。由祭神殿,拜天圜殿,尚神殿和戟门等数座重要建筑组成。博物馆室内外陈列展览由河北省承德市民宗局承办。
独龙族博物馆 按云南怒江贡山地区独龙族传统民居1:1复原,由当地工匠按本民族居住习俗和传统建筑工艺,在当地建成半成品,运至北京落建。于1999年建设,2001年9月正式开馆。
独龙族博物馆由坎木妈民居、坎木爸民居、洞穴民居、猪圈、粮仓、柴棚及望天树组成,规划为怒江峡谷山寨环境。并按当地气候配置植被和种植特色农作物。占地面积1200㎡,建筑面积480㎡。
独龙族博物馆室内外陈列,按独龙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原展示。展品征集于云南贡山地区,年代为清代至近代,约二百年历史。
珞巴族博物馆按西藏珞瑜地区珞巴族传统民居建筑1∶1复原,由民族工匠按本民族习俗和传统建筑工艺建造。规划为林区人家环境,并按当地气候配置植被和种植特色农作物。建筑面积80平方米,占地面积250平方米。于2003年建成,2004年开馆。
珞巴族博物馆室内外陈列,按珞巴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原陈列。所有展品征集西藏珞瑜地区,年代为清代至近代,约二百年历史。
瑶族博物馆:建筑群包括龙胜型红瑶木楼式民居、金秀型盘瑶土木结构民居、金秀型茶山瑶砖木结构民居、瑶族广场等。
展览内容:红瑶民居原状陈列、盘瑶民居原状陈列、茶山瑶民居原状陈列、瑶族风情图片展览等。
民俗活动:“盘王节”民俗活动、绣花衣、瑶族歌舞等。
畲族博物馆内的建筑由福建福安清康熙五十五年畲族传统民居和浙江景宁清康熙三十五年畲族传统廊桥原地拆迁,运至北京,原状原旧复原落建。具有不可替代的畲族建筑文物和文化遗产价值,属中华民族博物院一级文物。
畲族博物馆由传统民居雷氏祖宅、传统茶堂廊桥、榨油坊组成,规划成畲寨环境。并按当地气候配置植被。民居雷氏祖宅,建筑面积672平米,占地面积407平米;茶堂廊桥,长七十二米、宽5米,建筑面积163平米。总建筑面积共计849平米,占地面积2200平米。于2002年建设,2006年6月建成,并正式开馆。
畲族博物馆室内外陈列,均按畲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原陈列。所有展品征集于福建、浙江地区,年代为清代(1616-1911)康熙年间至近代,约四百年历史。
白族博物馆 占地7168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建筑按大理古城建筑1:1比例复原,由白族工匠按本民族习俗和传统文化要求在当地建成半成品,运到北京成建。博物馆由明清时期的城门、商业一条街、本主庙、戏台、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茶社、作坊、蝴蝶泉等组成,反映了农业、手工业、商业比较发达的白族文化与经济状态。
白族博物馆于1999年初建成。馆内民居陈列按原状复原,所有的展品均征集自大理、剑川等地区,年代为明代、清代至现代,约500年历史。
纳西族博物馆 按云南省丽江纳西族治县纳西族传统民居建筑1∶1复原,由纳西族工匠按本民族习俗和传统建筑工艺在北京落成。馆区由三眼井、民居院落、四方街广场、科贡坊、东巴宫、石拱桥、码头等组成,建筑间通过小桥、流水有机的连接在一起,以民居、街巷、商铺和水系等构成一个完整的丽江纳西族自然和人文景观。
纳西族博物馆建筑总面积1710.53平方米,占地2750平方米。于1999年建成,2001年11月正式开馆。
纳西族博物馆室内外陈列,均按纳西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原陈列。展品征集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治县,年代为清代至近代,约三百年历史。
维吾尔族博物馆按新疆地区维吾尔族传统民居建筑1:1复原,由本民族工匠根据民族习俗和建筑工艺,在当地建成半成品,运到北京落建。所有建筑材料包括磨砖都从新疆喀什运至北京,于1999年建设,2001年9月正式开馆。
维吾尔族博物馆由传统伊利民居、吐鲁番民居、喀什高台民居、喀什高台制陶民居、和田民居和喀什磨砖清真寺,苏公塔、巴扎一条街以及新疆葡萄沟、火焰山、天山牧场等组成,规划为南疆、北疆及东疆居住环境。并按各个区域环境和气候配置植被和种植特色农作物及瓜果。总建筑面积3820平方米,总占地面积8732平方米。
维吾尔族博物馆室内外陈列,按维吾尔族各居住地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原陈列。所有展品征集新疆地区,年代为宋代至近代约五百年历史。
羌族博物馆 按四川省汶川县羌族传统民居建筑1∶1复原,由羌族工匠按本民族习俗和传统建筑工艺在北京落成。博物馆由四组碉式民居相连,建成与山体浑然一体的石头城堡建筑,石木结构。由碉楼民居、邓笼、祭山塔、观音庙、晾谷架、转山路、索桥组成,规划成连体的石堡式山寨。按山寨环境复原,并按当地气候配置植被和种植特色农作物。
羌族博物馆建筑面积1171平方米,占地2750平方米。于1993年建成,1994年6月正式开馆。
羌族博物馆室内外陈列,均按羌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原陈列。所有展品征集四川省汶川地区,年代为清代至近代,约三百年历史。
苗族博物馆建筑按贵州黔东南地区苗族传统建筑1:1复原,由本民族工匠根据民族习俗和传统建筑工艺在当地建成半成品,运至北京落建。于1992年始建,1994年6月正式开馆。
苗族博物馆由民居水苗吊脚楼、山苗吊脚楼,茶馆吊脚楼、银铺吊脚楼、山货店吊脚楼、铜鼓坪、烤烟房、板凳桥、水碾房、寨门、粮仓等组成,规划为山苗寨和水苗寨两个不同环境的苗寨环境。并按当地气候配置植被和种植烤烟、包谷等特色农作物。总建筑面积1418.08平方米,总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
苗族博物馆室内外陈列,按贵州黔东南地区苗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原展示。所有展品征集于贵州地区,年代为清代至近代,约四百年历史。
蒙古族博物馆按内蒙古赤峰地区蒙古族传统民居1:1复原,由当地工匠根据本民族的生活习俗和传统建筑工艺制成成品运到北京成建。于2000年建成,2001年9月开馆。
蒙古族博物馆由大蒙古包、牧民毡包、敖包、苏鲁定及勒勒车组成游牧家庭生活状况,与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的大草原相应,规划成蒙古草原牧区。并按草原气候配置植被和种植苜蓿等牧草。建筑面积86.79平方米,占地面积684平方米。
蒙古族博物馆室内外陈列,按蒙古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原陈列。展品征集内蒙古地区,年代为清代至近代,约四百年历史。
藏族博物馆按西藏拉萨及康巴地区藏族传统建筑1:1复原,部分建筑局部复原。由拉萨藏族工匠按本民族传统习俗和建筑工艺,在当地建成半成品运至北京落建。于1992年建设,1994年6月正式开馆。
藏族博物馆由朝圣路、坛城殿、大昭寺、康巴民居、八角街、转经廊、煨桑炉、嘛尼旗杆、林卡、藏北草原等组成。规划成西藏拉萨城镇及青藏牧区环境,并按当地气候配置植被。建筑面积2850平方米,占地面积2万余平方米。
藏族博物馆室内外陈列,均按藏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原陈列。所有展品征集于西藏拉萨及四川阿坝地区,年代为清代至近代,约四百年历史。
裕固族博物馆:裕固族博物馆建筑群由裕固族传统毡房、草原组成,规划为草原游牧人家环境。毡房按甘肃省肃南地区裕固族传统居住帐篷1:1复原,裕固族传统帐篷由牦牛毛或羊毛毡制成,为适应北京气候,本馆建筑改为砖混结构,建筑面积50平方米,占地面积200平方米。
展览内容:裕固族毡包原状陈列、裕固族风情图片展览等。
民俗活动:裕固族歌舞等。
赫哲族博物馆按黑龙江三江平原赫哲族传统民居建筑1﹕1复原,根据本民族居住习俗和传统建筑工艺建造。于1993年建成,1994年6月正式开馆。
赫哲族博物馆由民居马架子木克楞房、地窨子木克楞房和鱼楼子组成,规划为山屯居住环境,并按当地环境配置植被。建筑面积107.14平方米,占地面积1703.75平方米。
赫哲族博物馆室内外陈列,按赫哲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原展示。展品征集于黑龙江三江平原地区,年代为清代至近代,约三百年历史。
达斡尔族博物馆:达斡尔族博物馆按内蒙古莫力达瓦地区达斡尔族传统民居1:1复原,由当地工匠按本民族习俗和传统建筑工艺在当地制成半成品运到北京落建。于1993年建成,1994年正式开馆。2006年重建博物馆民居主房和庭院建筑,2007年4月举行新馆落成仪式。
达斡尔族博物馆由民居正房、东仓房、西仓房、院门、红柳人字形篱笆墙、菜地组成。规划为林区农家院。并按当地气候环境配置植被和种植特色农作物。占地面积580平方米,建筑面积152平方米。
达斡尔族博物馆室内外陈列,按达斡尔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原陈列。所有展品征集于内蒙古莫力达瓦地区,年代为清代至近代约二百年历史。
鄂伦春族博物馆 按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鄂伦春族传统民居建筑1∶1复原,由当地工匠按本民族习俗和传统建筑工艺在当地建成成品运到北京落建。全部建筑材料及桦树皮均从当地运至北京。于1993年建成,1994年6月正式开馆。
鄂伦春族博物馆由民居狍皮仙人柱房、桦树皮仙人柱房、高架仓房、驯鹿栏、桦树皮船及木雕神偶组成,规划为山屯森林栖息地环境。并按当地气候配置植被。建筑面积77.7平方米,占地面积800平方米。
鄂伦春族博物馆室内外陈列,均按鄂伦春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原陈列。所有展品征集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年代为清代至近代,约三百年历史。
鄂温克族博物馆以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自治旗的民居为原型。由当地工匠用当地运送到京的原材料亲自建成。按鄂温克族居住的习惯和风俗1:1建成。鄂温克族毡包的建筑面积约30平方米,占地面积80平方米。馆内外陈列均按鄂温克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原陈列。该博物馆于2001年9月建成开馆。
锡伯族博物馆按新疆伊犁察布查尔锡伯族传统民居建筑1:1复原,由民族工匠根据本民族习俗及建筑工艺建造。于2007年11月建设,2008年正式开馆。
锡伯族博物馆由正房、东厢房、西厢房、储藏室、菜棚及畜棚组成,规划为院落环境。按当地气候配置植被,并种植特色农作物。建筑面积189.72平方米,庭院面积369.6平方米,占地面积700平方米。
锡伯族博物馆室内外陈列,按锡伯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原陈列。展品征集新疆察布查尔地区,年代为清代至近代,至今有200年历史。
门巴族博物馆按西藏喜马拉雅山门隅地区门巴族传统民居建筑1∶1复原,由民族工匠按本民族习俗和传统建筑工艺在北京建成。
门巴族博物馆于2005年建成开馆。建筑面积104平方米,占地320平方米。
门巴族博物馆由民居干栏式木楼房、羊圈、猪圈、玛尼堆组成,规划成林区门巴人家居住环境。并按当地气候配置植被。
门巴族博物馆室内外陈列,按门巴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原陈列。展品征集西藏门隅地区,年代为清代至近代,约二百年历史。
按云南德宏地区阿昌族传统民居1:1复原,由当地工匠根据本民族风俗和传统建筑工艺建造。于2002年建设,2003年4月正式开馆。
阿昌族博物馆由传统民居一正两厢房、猪圈、院门、院墙、菜地组成,规划为农家三合院居住环境。并按当地气候环境配置植被和种植特色农作物。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4平方米。
阿昌族博物馆室内外陈列,按阿昌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原展示。展品征集于云南德宏地区,年代为清代至近代,约二百年历史。
阿昌族农家院坐落在中华民族博物院北园云贵高原亚热带雨林的半山腰处。坐南朝北,院前有一片包谷地,院后有一片竹林,一条小路弯弯曲曲的从院墙边穿过,下山可去土族庄院,上山可去哈尼寨。
站在阿昌院门前,可看到朴实的农家小院渗透着滇区风光,推门而入,竹子编织的楼栏内闪动着居家人的身影,热情的问候声已传入耳中。长方形的院落中,跑散着几只找食的鸡,院门的右面是瓜架,上面爬满了豆角、丝瓜、南瓜,地上种满了绿油油的蔬菜;左面是用砖砌成的猪圈,正面高高的台阶上就是主房客厅了。坐在客厅里环顾小院,小院被安静的三面小木楼包围着,阳光洒在院内,会使你悠然地沉浸在温暖的阳光下,享受农家清闲,忘掉城市里的烦恼。
黎族博物馆按海南省保亭黎族自治县的黎族传统民居建筑1:1复原建设。规划为村寨形式,由地居式船型屋、高架船型屋、金字型屋、山栏架、谷仓等组成。村寨环境和植物种植按当地气候配置。建筑面积555.86平方米、占地面积1265平方米,黎寨山栏广场487.04平方米、于2006年建成。2007年正式开馆。
黎族博物馆室内外陈列按黎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原陈列。展品均征集于海南省各黎族居住地区,年代为清代至近代,约四百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