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从遥远的古代起,中华各民族人民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我们祖国的土地上,共同为中华文明和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贡献自己的才智。
祖国广阔、富饶的土地,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开发的。从夏、商、周至秦汉时期,当汉族的先民华夏族开发黄河流域的时候,各少数民族先民也同时开发了周围的广大地区。生活在东北的东胡、肃慎、挹娄、夫余、乌桓等民族在东北三省的广大地区,北部的俨狁、狄、匈奴、鲜卑等民族在今蒙古草原和华北北部以及西北一些地区,西域的龟兹、于阗、鄯善等“城郭国”的各族在今新疆地区,西北部的戎、羌、氐等族在今藏、青地区,南部的苗、濮、武陵蛮、长沙蛮以及东南部的百越等南蛮各族在今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黎族和高山族的先民分别在海南岛和台湾,越人的一支在今港、澳地区,等等,各民族祖先在各个地区,以他们辛勤的劳动,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历代统治阶级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以至后来把许多历史上早已公认的民族都说成是汉族的宗支,致使许多少数民族隐瞒、更改了自己的族称,中国的民族成份一直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实行民族平等政策,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激发了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长期被压迫的许多少数民族纷纷公开他们的民族成份,提出自己的族名。到1953年,汇总登记的民族名称有400多个。
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大体可划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4年。经过深入细致的实地考察和科学研究,这一阶段首先认定了38个少数民族。第二阶段:从1954年至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新确定了15个少数民族。同时,将普查中自报的74个族体分别归并到53个少数民族中。第三阶段:从1965年至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使我国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增加到56个。
尽管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到10%,但分布却十分广泛,少数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国的60%以上。由于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密度与内地沿海汉族地区比较,差距悬殊。例如,少数民族聚居的西藏自治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1.8人。总的来说,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有两个特点:
第一,小聚居和大杂居。少数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各省、自治区。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5个自治区和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l,200多个民族乡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但在这些地区又都杂居着不少汉族,其比例也相当高。如在内蒙古、广西、宁夏三个自治区中,汉族人口都超过了少数民族人口,在新疆,汉族人口占40%强。同样,在各汉族地区也杂居着许多少数民族。近20年来,少数民族杂、散居人口增长快,民族杂散居的县市越来越多。
第二,分布范围广,但主要集中于西部及边疆地区。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各民族平均分布在30个省区,有29个民族分布在全国所有的省区中。全国拥有56个民族的省区有11个,占全国31个省区的35.5%。尽管少数民族分布范围很广,但其人口仍主要集中在西部及边疆地区。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广西、云南、贵州、新疆4个省区的少数民族人口之和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一半以上,再加上辽宁、湖南、内蒙古、四川、河北、湖北、西藏、吉林、青海、甘肃、重庆和宁夏,以上16个省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91.32%。我国陆地边境线全长2万多公里,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地区。
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在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有18个民族,他们是: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等族。其中壮族人口最多,为1,600多万人。人口在百万人以下10万人以上的有15个民族,他们是:傈僳、佤、畲、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仡佬、锡伯等族。人口在10万人以下1万人以上的有15个少数民族,他们是:布朗、撒拉、毛南、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基诺等族。人口在1万人以下的有7个民族,他们是门巴、鄂伦春、独龙、塔塔尔、赫哲、高山、珞巴等民族。另外,还有未被确定的民族成份的人口,共73.4万多人。
注:以上文字内容中有一部分摘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网站:http://www.seac.gov.cn/
点击下面链接查看按民族分列的专题内容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藏族 |
壮族 |
民族名称:东乡族
民族名称的汉语拼音:dōng xiāng
民族的英文名称1:Dongxiang
民族人口与分布地区2:人口总数为621,500,主要分布甘肃省和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有一个东乡族自治县。
民族语言文字: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没有文字。
主要宗教信仰:东乡族信仰伊斯兰教。
主要产业:东乡族以农业为主,兼畜牧业。盛产洋芋(马铃薯),以沙、甜、含淀粉高而闻名。养羊,在东乡人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传统节庆:东乡族主要节日有阿术拉节、开斋节、古尔邦节等。
注1:民族的英文名称根据互联网和文字资料出现的用法汇集整理。
注2:民族人口与地区分布情况以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为准。
民族名称:乌孜别克族
民族名称的汉语拼音:wū zī bié kè
民族的英文名称1:Uzbek
民族人口与分布地区2:人口总数为10,569,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民族语言文字:使用乌孜别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奴语支,通用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
主要宗教信仰:信仰伊斯兰教。
主要产业:乌孜别克人绝大多数人从事商业、手工业,少数居住在新疆北部的乌孜别克人从事畜牧业。
传统节日:纳吾热孜节、圣纪节、肉孜节、古尔邦节、苏曼莱克;
传统美食:米肠子、面肺子、抓饭、洋芋炖肉、纳仁、奶茶;
传统歌舞:埃希来、麦西来甫、手鼓舞、铃铛舞、“巴斜”舞;
传统竞技:击木、赛马、叼羊、摔跤等。
注1:民族的英文名称根据互联网和文字资料出现的用法汇集整理。
注2:民族人口与地区分布情况以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为准。
民族名称:京族
民族名称的汉语拼音:jīng
民族的英文名称1:Gin
民族人口与分布地区2:人口总数为28,199,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地区人口分布比较集中。
民族语言文字:有本民族语言,语系属尚未确定,大部分通用汉语粤方言。无本民族文字。
主要宗教信仰:京族自然崇拜,信奉镇海大王和观音菩萨。
主要产业:京族是主要从事沿海渔业,兼农业。
传统节庆:哈节、中元“施幽”、食新米节等。
传统舞蹈:唱哈、跳天灯、花棍舞等。
传统饮食:糯米糖粥、风吹籶、鲶汁等。
注1:民族的英文名称根据互联网和文字资料出现的用法汇集整理。
注2:民族人口与地区分布情况以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为准。
民族名称:仡佬族
民族名称的汉语拼音:gē lǎo
民族的英文名称1:Gelao
民族人口与分布地区2:人口总数为550,746,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遵义地区人口比较集中。
民族语言文字:有本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未定。无本民族文字。
主要宗教信仰:仡佬族崇拜祖先,敬鬼神,相信万物有灵。
主要产业:仡佬族主要从事农业,保留着供奉“牛”的习俗。
传统节庆: 仡佬年、吃新节、牛王节、吃虫节等。
传统民歌: 打闹歌、傩戏、板凳戏、花灯舞、龙舞、茅草舞等。
传统饮食: 咂酒、酸菜豆腐汤、盐酸蚂蚁、油炸蝗虫、金银饭等。
传统竞技:大花龙、大蔑鸡蛋等。
注1:民族的英文名称根据互联网和文字资料出现的用法汇集整理。
注2:民族人口与地区分布情况以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为准。
民族名称:仫佬族
民族名称的汉语拼音:mù lǎo
民族的英文名称1:Mulao
民族人口与分布地区2:人口总数为216,257,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地区分布较为集中。
民族语言文字:有本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无本民族文字。
主要宗教信仰:仫佬族信仰多神,崇拜自然。
主要产业:仫佬族以农业为主,兼采煤。
传统节庆:依饭节、婆王节、牛王节、走坡节等。
传统饮食:豆腐棒、腌酸菜、鸭酱、狗舌糍粑、枕头棕、斗糍粑、白甲肉等。
传统歌舞:随口答、古条歌、口风歌、依饭舞、花灯舞、独角鹫舞等。
传统竞技:凤凰护蛋、抢花炮、象步虎掌、舞草龙、斗鸡、群龙争珠等。
注1:民族的英文名称根据互联网和文字资料出现的用法汇集整理。
注2:民族人口与地区分布情况以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为准。
民族名称:佤族
民族名称的汉语拼音:wǎ
民族的英文名称1:Va
民族人口与分布地区2:人口总数为429,709,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内。云南省澜沧江、怒江之间的阿佤山区分布较为集中。
民族语言文字:有本民族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绵语族。没有文字。
主要宗教信仰:崇拜自然,信仰最高主宰“木依吉”。历史上有猎人头习俗。
主要产业:十九世纪,佤族还保留着原始公社制的生产、生活方式。从事简单农业,以“刀耕火种”为主。
佤族是中华五十六民族中唯一棕黄色皮肤人。以牙齿黑,唇染赤为美,牙齿越黑越讨人喜欢。唐朝有“黑齿蛮”的记载,是指佤族。
传统美食:佤族以大米为主食,用石头支锅,竹筒煮饭,竹木做勺、制碗,用手抓饭。有嚼槟榔的习俗。
主要节庆:拉木鼓节、便克节、新米节、接新水节等。
主要舞蹈:木鼓舞、甩发舞、竹竿舞等。
主要饮食:鸡肉烂饭、鹿肉干巴、狗香肠、老鼠稀饭等。
注1:民族的英文名称根据互联网和文字资料出现的用法汇集整理。
注2:民族人口与地区分布情况以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为准。
民族名称:侗族
民族名称的汉语拼音:dòng
民族的英文名称1:Dong
民族人口与分布地区2:人口总数为2,879,974,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民族语言文字:侗语源于古“百越”族系。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主要宗教信仰:崇拜鬼神。
主要产业:侗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饮食方面主食大米,嗜酸辣菜肴,好饮米酒、油条。侗族多住干栏式楼房。鼓楼、花桥是其建筑艺术的精华。侗锦、侗布、挑花、刺绣等工艺颇具特色。多声部侗族大歌久负盛名。
传统节庆:主要节日有“祭牛神”、“吃新节”等。
注1:民族的英文名称根据互联网和文字资料出现的用法汇集整理。
注2:民族人口与地区分布情况以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为准。
民族名称:俄罗斯族
民族名称的汉语拼音:é luó sī
民族的英文名称1: Russ
民族人口与分布地区2:人口总数为15,393,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黑龙江省。
民族语言文字:有本民族语言文字,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文字为俄文。
主要宗教信仰:信仰东正教。
主要产业:俄罗斯族主要从事各种修理业,兼营农业。
传统节庆:圣诞节、复活节、洗礼节、谢肉节等。
传统歌舞:渔夫之歌、红梅花儿开、踢踏舞等。
传统饮食:自制啤酒、红菜汤、土豆烧牛肉、面包等。
传统竞技:击木。
注1:民族的英文名称根据互联网和文字资料出现的用法汇集整理。
注2:民族人口与地区分布情况以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为准。
民族名称:保安族
民族名称的汉语拼音:bǎo ān
民族的英文名称1:Bonan
民族人口与分布地区2:人口总数为20,074,主要分布在甘肃省。
民族语言文字: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没有文字。
主要宗教信仰:保安族信仰伊斯兰教
保安族主要分布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主要产业:保安族以农业为主,兼营商业和手工业。保安族人经商的特点是行商,他们的足迹遍布西北地区、西藏乃至印度等地。已有百年历史的大河家集市,成为连接青海、甘肃等地的物资集散中心。著名的保安腰刀是其手工业的代表,久负盛誉,远销国内外。
保安族男子体格健壮,多胡须,性格强悍。喜戴圆顶无沿小白帽,穿对襟白衫,外套青色坎肩。女子喜戴盖头,穿大襟、宽袖、长过膝盖的深色长衫。
传统美食:在保安族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中,保安“花儿”高亢嘹亮、悦耳动听、独具特色。美食以炸馓子和油香最为普遍,以“全羊席”最为隆重。
传统节庆: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注1:民族的英文名称根据互联网和文字资料出现的用法汇集整理。
注2:民族人口与地区分布情况以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为准。
民族名称:傈僳族
民族名称的汉语拼音:lì sù
民族的英文名称1:Lisu
民族人口与分布地区2:人口总数为702,839,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四川省。
民族语言文字: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无本民族文字。
主要宗教信仰:傈僳族崇拜祖先,相信万物有灵,信鬼神。
主要产业:傈僳族主要从事农业,兼狩猎。
传统节庆:刀竿节、年节、收获节等。
传统美食:包谷砂稀饭、阴玉米、油茶灰粑、同心酒、麻籽茶等。
传统歌舞:鸟兽舞、琵琶舞、“跳戛”等。
注1:民族的英文名称根据互联网和文字资料出现的用法汇集整理。
注2:民族人口与地区分布情况以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为准。
民族名称:傣族
民族名称的汉语拼音:dǎi
民族的英文名称1:Dai
民族人口与分布地区2:人口总数为1,261,311,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和德宏地区分布比较集中。
民族语言文字:傣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主要宗教信仰: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村村寨寨都有佛寺。傣族同时仍保留信仰万物有灵和多神崇拜。
亚热带的生存环境,使傣族把水看成为孕育万物的乳汁,生命的血源。所以傣族又被称为“水的民族”。
傣族居住的地方,被称之为“孔雀之乡”。傣族妇女的穿着打扮,也像孔雀开屏一样,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傣族妇女喜欢穿着窄袖短衣和筒裙,把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秀美如画的澜沧江、瑞丽江浇灌着傣乡富饶的土地, 傣族民谚说的好:“泡沫跟着波浪漂,傣家跟着流水走”,“寨前渔,寨后猎,依山傍水把寨立”。傣族地区森林茂密,盛产热带水果、奇异花木、名贵药材,被称为“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并与老挝、缅甸毗邻。
傣族人民性格温和,喜爱歌舞。每当喜庆节日,就敲起鋩锣,打着象脚鼓,跳起欢快的舞蹈。家喻户晓的“孔雀舞”是傣族舞蹈的代表作。
注1:民族的英文名称根据互联网和文字资料出现的用法汇集整理。
注2:民族人口与地区分布情况以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为准。
民族名称:哈尼族
民族名称的汉语拼音:hā ní
民族的英文名称1:Hani
民族人口与分布地区2:人口总数为1,660,932,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红河、澜沧江地区分布比较集中。
民族语言文字:有本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
主要宗教信仰:哈尼族崇拜祖先,信奉万物有灵。
主要产业:哈尼族主要从事山地农业,以元阳梯田而闻名。
传统节庆:十月节、六月节、姑娘节、新米节等。
传统饮食:竹筒鸡、蜂蛹酱、雀肉松、肉炒芭蕉花、生炸竹虫等。
传统歌舞:铓鼓舞、棕扇舞、竹筒歌舞等。
传统竞技:秋千、摔跤等。
注1:民族的英文名称根据互联网和文字资料出现的用法汇集整理。
注2:民族人口与地区分布情况以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为准。
民族名称:哈萨克族
民族名称的汉语拼音:hā sà kè
民族的英文名称1:Kazak
民族人口与分布地区2:人口总数为1,462,588,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民族语言文字:使用哈萨克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支,使用鄂尔浑-叶尼塞文、回鹘文。
主要宗教信仰:信仰万物有灵和伊斯兰教。
主要产业:哈萨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
传统饮食:肉食、奶制品、面食、马奶酒等;
传统节庆:古尔邦节、肉孜节、诺吾鲁孜节;
传统工艺:雕刻、刺绣和图案艺术;
传统歌舞:挤奶舞、花毡舞等;
传统竞技:刁羊、姑娘追、赛马、箭射元宝、马上角力、摔跤等。
注1:民族的英文名称根据互联网和文字资料出现的用法汇集整理。
注2:民族人口与地区分布情况以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为准。
民族名称:回族
民族名称的汉语拼音:huí
民族的英文名称1:Hui
民族人口与分布地区2:人口总数为10,586,087,主要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河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云南省、河北省、山东省、安徽省、辽宁省、北京市、内蒙古内蒙古自治区、天津市、黑龙江省、陕西省、贵州省、吉林省、江苏省、四川省。
民族语言文字:使用汉文,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
主要宗教信仰:信仰伊斯兰教。
主要产业:回族以农业为主,兼畜牧业。以善于经商著称,手工业发达。
传统节庆: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传统歌舞:花儿、宴席曲、贤孝。
传统饮食:盖碗茶、油香、馓子。
注1:民族的英文名称根据互联网和文字资料出现的用法汇集整理。
注2:民族人口与地区分布情况以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为准。
民族名称:土家族
民族名称的汉语拼音:tǔ jiā
民族的英文名称1:Tujia
民族人口与分布地区2:人口总数为8,353,912,主要分布在湖南省、湖北省、重庆市、贵州省。
民族语言文字:有本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没有本民族文字。
主要宗教信仰:土家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主要产业: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土家织锦 “西兰卡普”,是中国五大名锦之一。
传统节庆:过赶年、社巴节、女儿会、四月八、六月六等。
传统饮食:糯米粑粑、腊肉、油茶汤、合渣、十碗八扣、米豆腐、咂酒等。
传统歌舞:哭嫁歌、摆手歌、“摆手舞”、“八宝铜铃舞”、“茅古斯”、南溪号子、傩戏等。
注1:民族的英文名称根据互联网和文字资料出现的用法汇集整理。
注2:民族人口与地区分布情况以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为准。
民族名称:土族
民族名称的汉语拼音:tǔ
民族的英文名称1:Tu
民族人口与分布地区2:人口总数为289,565,主要分布在青海省、甘肃省。
民族语言文字:有本民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无本民族文字。
主要宗教信仰:土族崇拜自然,信奉喇嘛教。
主要产业:土族主要从事农业,兼畜牧业。
传统节日:纳顿节、七日会、观经会、青苗会、擂台会。
传统歌舞:“婚礼”舞、巴郎鼓舞、安昭舞、於菟舞。
传统美食:沓呼日、酿皮、锅蹋、酩醪酒、盖碗茶。
注1:民族的英文名称根据互联网和文字资料出现的用法汇集整理。
注2:民族人口与地区分布情况以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为准。
民族名称:基诺族
民族名称的汉语拼音:jī nuò
民族的英文名称1:Jino
民族人口与分布地区2:人口总数为23,143,主要分布在云南省。
民族语言文字:有本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无本民族文字。
主要宗教信仰:基诺族崇拜祖先,崇拜自然、信万物有灵,尊奉诸葛孔明。
主要产业:基诺族主要从事农业,盛产茶叶,是普饵茶产地。
传统节庆:新米节、打铁节、火把节等。
传统歌舞:山歌、猎歌、跳大鼓舞、敲竹筒调等。
传统饮食:普饵茶、剁生、蝌蚪拌臭菜、香蕉叶蒸螃蟹、松鼠肉干汤、酸蚂蚁蛋等。
传统竞技:打鸡毛球、扔石头、翻竹竿、打陀螺、打泥弹弓等。
注1:民族的英文名称根据互联网和文字资料出现的用法汇集整理。
注2:民族人口与地区分布情况以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为准。
民族名称:塔吉克族
民族名称的汉语拼音:tǎ jí kè
民族的英文名称1:Tajik
民族人口与分布地区2:人口总数为51,069,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民族语言文字:有本民族语言,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帕米尔语支。无本民族文字。
主要宗教信仰:信仰伊斯兰教。
主要产业:塔吉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兼农业。
传统节日:肖公巴哈尔节(春节)、皮里克节(灯节)、祖吾尔节(引水节)等。
传统歌舞:鹰笛、鹰舞、叼羊乐曲等。
传统饮食: 奶粥、奶面片、酥油奶糊 酥油浇、奶茶等。
传统竞技:叼羊、折羊骨、马球、骑马射击等。
注1:民族的英文名称根据互联网和文字资料出现的用法汇集整理。
注2:民族人口与地区分布情况以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为准。
民族名称:塔塔尔
民族名称的汉语拼音:tǎ tǎ ěr
民族的英文名称1:Tatar
民族人口与分布地区2:人口总数为3,556,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民族语言文字:有本民族语言文字,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主要宗教信仰:信仰伊斯兰教。
传统节日:肉孜节、古尔邦节、撒班节、油葫芦节等。
传统饮食:古拜底埃、伊特白里西、奶油酥鸡、唐古来果酱等。
传统歌舞:情歌、赞歌、劳作舞、节庆舞、原狩猎舞等。
传统竞技:赛跑、爬杆等。
注1:民族的英文名称根据互联网和文字资料出现的用法汇集整理。
注2:民族人口与地区分布情况以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为准。
民族名称:壮族
民族名称的汉语拼音:zhuàng
民族的英文名称1:Zhuang
民族人口与分布地区2:人口总数为16,926,381,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广东省。
民族语言文字: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有壮文。
主要宗教信仰:民间信仰原始宗教、佛教或道教。
注1:民族的英文名称根据互联网和文字资料出现的用法汇集整理。
注2:民族人口与地区分布情况以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为准。
民族名称:布朗族
民族名称的汉语拼音:bù lǎng
民族的英文名称1:Blang
民族人口与分布地区2:人口总数为119,639,主要分布在云南省。
民族语言文字:有本民族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崩龙语支,分布朗与阿尔佤两个方言。无本民族文字。
主要宗教信仰: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信仰小乘佛教。
主要产业:主要从事山地农业,兼有采集,以种茶闻名于世。
传统节日:过年节、祭棉神、厚南节、成丁节、冈永节、插花脚等。
传统饮食:酸鱼、水腌菜、油炸花蜘蛛、蝉酱,制茶、制酒等。
传统歌舞:鼓舞,武术舞,圆圈舞等等。
注1:民族的英文名称根据互联网和文字资料出现的用法汇集整理。
注2:民族人口与地区分布情况以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为准。
民族名称:彝族
民族名称的汉语拼音:yí
民族的英文名称1:Yi
民族人口与分布地区2:人口总数为8,714,393,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
民族语言文字:有本民族语言文字,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彝文字,史称囊文。
主要宗教信仰:彝族崇拜祖先,信奉万物有灵,信鬼神。
主要产业:彝族主要从事山地农业,兼牧业。漆器历史悠久。
传统节庆:火把节、彝年、密枝节、赛装节、插花节等。
传统歌舞:阿细跳月、打歌舞、锅庄舞及爬山调、娶亲调等。
传统饮食:转转酒、杆杆酒、跳菜、砣砣肉。
传统竞技:斗牛、摔跤、赛马、磨秋等。
注1:民族的英文名称根据互联网和文字资料出现的用法汇集整理。
注2:民族人口与地区分布情况以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为准。
民族名称:德昂族
民族名称的汉语拼音:dé áng
民族的英文名称1:Deang
民族人口与分布地区2:人口总数为20,556,主要分布在云南省。
民族语言文字:德昂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无本民族文字。
主要宗教信仰:小乘佛教,自然崇拜。
主要产业:德昂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茶叶种植具有悠久的历史。
传统饮食:凉拌番木瓜、凉拌挑手鱼、竹筒捣菜、脆皮冬瓜。
传统节庆: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做摆节。
传统歌舞:象鼓舞、水鼓舞、赛鼓。
注1:民族的英文名称根据互联网和文字资料出现的用法汇集整理。
注2:民族人口与地区分布情况以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为准。
民族名称:怒族
民族名称的汉语拼音:nù
民族的英文名称1:Nu
民族人口与分布地区2:人口总数为37,523,主要分布在云南省。
民族语言文字:有本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没有本民族文字。
主要宗教信仰:相信万物有灵,崇拜自然。
主要产业:怒族主要从事山地农业。
传统节庆:年节、鲜花节、新米节、祭谷神节和祭山林节等。
传统歌舞:叙事歌、山歌、劳动歌、哄娃娃调及跳舞调等。
传统饮食:漆油焖鸡、烧羊肚、漆油茶、咕嘟酒等。
注1:民族的英文名称根据互联网和文字资料出现的用法汇集整理。
注2:民族人口与地区分布情况以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为准。
民族名称:拉祜族
民族名称的汉语拼音:lā hù
民族的英文名称1:Lahu
民族人口与分布地区2:人口总数为485,966,主要分布在云南省。
民族语言文字:有本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无本民族文字。
主要宗教信仰:自然崇拜,相信万物有灵。
主要产业:拉祜族主要从事农业,咖啡、橡胶种植等。
传统节庆:葫芦节、扩塔节、火把节、祭祖节、尝新节、祭太阳神节等。
传统饮食:酸鱼、撒撇、橄榄生、油炸香蕉粑、烤茶等。
传统歌舞:芦笙舞、打歌舞、合心舞、丰收舞。
注1:民族的英文名称根据互联网和文字资料出现的用法汇集整理。
注2:民族人口与地区分布情况以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为准。
民族名称:撒拉族
民族名称的汉语拼音:sā lā
民族的英文名称1:Salar
民族人口与分布地区2:人口总数为130,607,主要分布在青海省。
民族语言文字:有本民族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奴语支,没有文字。
主要宗教信仰:信仰伊斯兰教。
撒拉族是由元代经新疆迁入循化一带的中亚撒马尔罕人与周围的藏、回、汉、蒙古等族长期互相融合,逐渐发展而成。撒拉族男性身材高大健壮,面部长而呈红色,高鼻圆眼,多发,留长胡须。
主要产业:撒拉族以农业经济为主,庭院栽培十分发达,辣椒和花椒是其聚居区的特产。饮食以面食为主。
传统节庆:撒拉族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注1:民族的英文名称根据互联网和文字资料出现的用法汇集整理。
注2:民族人口与地区分布情况以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为准。
民族名称:普米族
民族名称的汉语拼音:pǔ mǐ
民族的英文名称1:Pumi
民族人口与分布地区2:人口总数为42,861,主要分布在云南省。
民族语言文字:有本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无本民族文字。
主要宗教信仰:崇拜祖先,自然崇拜与多神信仰。
主要产业:普米族主要从事农业,兼畜牧业。
传统节庆:大过年、转山会、尝新节等。
传统饮食:酥理玛、雪茶、猪膘肉、腌酸鱼、饭肠、生肉汤。
传统舞蹈:“醒英磋”、“寨细磋”、“跳寨细蹬”、“敬羊舞”、“打跳”等。
注1:民族的英文名称根据互联网和文字资料出现的用法汇集整理。
注2:民族人口与地区分布情况以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为准。
民族名称:景颇族
民族名称的汉语拼音:jǐng pō
民族的英文名称1:Jingpo
民族人口与分布地区2:人口总数为147,828,主要分布在云南省。
民族语言文字:有本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没有文字。
主要宗教信仰:信仰万物有灵,供奉天鬼、地鬼、家鬼。
主要产业:景颇族主要从事农业,兼林业和热带水果。
最隆重的节日:目瑙纵歌节、撒种节、尝新节、新米节、吉达节、火把节、采草节等。
主要美食:舂菜、竹筒烤鱼、砂锅炖竹鼠、麂血饭团、马鹿干巴撒皮肉松、煮酸粑菜等。
注1:民族的英文名称根据互联网和文字资料出现的用法汇集整理。
注2:民族人口与地区分布情况以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为准。
民族名称:朝鲜族
民族名称的汉语拼音:cháo xiǎn
民族的英文名称1:Chosen (Korean)
民族人口与分布地区2:人口总数为1830929,主要分布在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
民族语言文字: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语系隶属尚无定论;朝鲜文有40个字母,拼写时把同一音节的音素迭成字块构成方块形文字。
主要产业:朝鲜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以出产优质大米著称。
传统节庆:春节、上元节、回婚节老人节等;
传统歌舞:农乐舞、长鼓舞、扇舞、伽耶琴、细筚篥等;
传统饮食:冷面、泡菜、狗肉、打糕、明太鱼。
注1:民族的英文名称根据互联网和文字资料出现的用法汇集整理。
注2:民族人口与地区分布情况以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为准。
民族名称:柯尔克孜族
民族名称的汉语拼音:kē ěr kè zī
民族的英文名称1:Kirgiz
民族人口与分布地区2:人口总数为186,708,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民族语言文字:有本民族语言文字,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信仰伊斯兰教。
主要宗教信仰:信仰伊斯兰教。
主要产业:柯尔克孜族主要从事蓄牧业,兼营农业和手工业。
传统饮食:手抓羊肉、纳仁、锅考肉、奶油米饭等。
传统节庆:诺鲁孜节、马奶节、喀尔戛托依节、 肉孜节等。
传统歌舞:挤奶舞、花毡舞等。
传统竞技:马上拾银、马上摔跤、射元宝等。
注1:民族的英文名称根据互联网和文字资料出现的用法汇集整理。
注2:民族人口与地区分布情况以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为准。
民族名称:毛南族
民族名称的汉语拼音:máo nán
民族的英文名称1:Maonan
民族人口与分布地区2:人口总数为101,192,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民族语言文字:有本民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无本民族文字。
主要宗教信仰:崇拜多神,信仰道教和佛教。
主要产业:毛南族主要从事农业。
传统节庆:火把节、放飞鸟、分龙节、南瓜节、药节、射月亮、中元节等。
传统饮食:毛南饭、毛南三酸、米蜂仔、蒜头酸水、豆腐肴等。
传统歌舞:毛南戏、猴鼓舞、还愿舞等。
注1:民族的英文名称根据互联网和文字资料出现的用法汇集整理。
注2:民族人口与地区分布情况以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为准。
民族名称:水族
民族名称的汉语拼音:shuǐ
民族的英文名称1:Sui
民族人口与分布地区2:人口总数为411,847,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民族语言文字:有本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曾有古老文字“水书”,通用单字只有100多个,仅限于宗教活动使用。
主要宗教信仰:信奉万物有灵,崇拜多神。
传统节庆:端节、卯节、苏宁喜节、荐节、敬霞节等。
传统歌舞:铜鼓舞、斗角舞、芦笙舞、双歌、单歌、调歌、诘歌等。
传统饮食:鱼包韭菜、酸汤、鱼酸、炕鱼、“九阡酒”等。
注1:民族的英文名称根据互联网和文字资料出现的用法汇集整理。
注2:民族人口与地区分布情况以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为准。
民族名称:汉族
民族名称的汉语拼音:hàn
民族的英文名称1:Han
民族人口与分布地区2:人口总数为122,600,000,000
民族语言文字:汉族的语言为汉语,使用汉字,汉语属汉藏语系。
主要产业:从事于不同种类的农业生产,并将业务拓展到所有领域。
主要宗教信仰:信仰万物有灵,儒家思想、道教、佛教。
传统饮食: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
传统节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科学成就:四大发明,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
传统工艺:纺织、陶瓷、雕刻、泥塑。
注1:民族的英文名称根据互联网和文字资料出现的用法汇集整理。
注2:民族人口与地区分布情况以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为准。
民族名称:满族
民族名称的汉语拼音:mǎn
民族的英文名称1:Man (Manchu)
民族人口与分布地区2:人口总数为10387958,主要分布在辽宁省、河北省、黑龙江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北京市。
民族语言文字: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文创制于16世纪末,曾在清朝成为官方文字,留下大量满文历史典籍。
主要宗教信仰:萨满教,崇拜祖先。
满族精于狩猎和征战;能歌善舞;有孝敬长辈,讲究请安问好,重视礼节规矩的传统。
传统节庆:春节、上元节,添仓节,虫王节、端五节、中秋节、颁金节等;
传统曲艺:八角鼓,满戏,清音子弟书;
传统歌舞:萨满祭祀歌舞、筵宴喜庆歌舞、宫廷歌舞、民间歌舞等;
传统饮食:“满汉全席”、饽饽 、火锅、白肉血肠、酸汤子、“萨其玛”等;
传统竞技:珍珠球、踢行头、打铜锣、耍石锁、摔跤等。
注1:民族的英文名称根据互联网和文字资料出现的用法汇集整理。
注2:民族人口与地区分布情况以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为准。
民族名称:独龙族
民族名称的汉语拼音:dú lóng
民族的英文名称1:Derung
民族人口与分布地区2:人口总数为6,930,主要分布在云南省。
民族语言文字:有本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无本民族文字。
主要宗教信仰:自然崇拜,相信万物有灵,信鬼。有文面习俗。
主要产业:独龙族主要从事农业,兼采集。
传统节日:卡雀哇—新年。
传统歌舞:剽牛舞、跳鼓舞、锅庄舞等。
传统饮食:醉鸡、臭笋 、烙制石板粑粑、蜂蛹等。
传统竞技:射弩、摔跤。
注1:民族的英文名称根据互联网和文字资料出现的用法汇集整理。
注2:民族人口与地区分布情况以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为准。
民族名称:珞巴族
民族名称的汉语拼音:luò bā
民族的英文名称1:Lhoba
民族人口与分布地区2:人口总数为3,682,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
民族语言文字:有本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无本民族文字。
主要宗教信仰:崇拜鬼神,相信万物有灵。
主要产业:珞巴族主要从事农业,兼狩猎。长期保留刻木结绳记事的习俗。
传统节庆:年节、昂德林节。
传统饮食:木糌粑、荞麦饼、山鼠肉等。
传统歌舞:夹依、百力、《创世纪》。
传统竞技:射箭。
注1:民族的英文名称根据互联网和文字资料出现的用法汇集整理。
注2:民族人口与地区分布情况以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为准。
民族名称:瑶族
民族名称的汉语拼音:yáo
民族的英文名称1:Yao
民族人口与分布地区2:人口总数为2,796,003,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云南省、广东省。
民族语言文字:瑶语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
主要宗教信仰:民间信仰原始宗教或道教。
传统节庆:最盛大的节日是“盘王节”等。
注1:民族的英文名称根据互联网和文字资料出现的用法汇集整理。
注2:民族人口与地区分布情况以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为准。
民族名称:畲族
民族名称的汉语拼音:shē
民族的英文名称1:She
民族人口与分布地区2:人口总数为708,651,主要分布在福建省、浙江省、江西省、广东省。
民族语言文字:有本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
主要宗教信仰:畲族以祖先崇拜为最高信仰,信奉天神、自然崇拜。
主要产业:畲族主要从事农业,兼林业和狩猎。
传统节庆:会亲节、乌饭节、招兵节、封龙节、盘诗会等。
传统歌舞:长篇叙事诗歌、杂歌、龙头舞、敬茶舞等。
传统饮食:乌米饭、菅时粽、糍粑、干笋、茶等。
传统竞技:畲家拳、打尺头、登山、竹林竞技、骑海马等。
注1:民族的英文名称根据互联网和文字资料出现的用法汇集整理。
注2:民族人口与地区分布情况以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为准。
民族名称:白族
民族名称的汉语拼音:bái
民族的英文名称1:Bai
民族人口与分布地区2:人口总数为1,933,510,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贵州省、湖南省。
民族语言文字:有自己的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话彝语支,通用汉语文。
主要宗教信仰:崇拜“本主”,亦信仰佛教。
主要节庆有: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石宝山歌会;
主要民歌有:白族调、对口山歌、小调、本子曲;
主要舞蹈有:霸王鞭、八角鼓、双飞燕、龙灯舞和狮子舞;
主要曲艺有:大本曲、吹吹腔(大理白剧)、大理经洞古乐;
主要餐饮有:三道茶、乳扇、弓鱼、生皮、螺蛳酱、吹肝。
注1:民族的英文名称根据互联网和文字资料出现的用法汇集整理。
注2:民族人口与地区分布情况以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为准。
民族名称:纳西族
民族名称的汉语拼音:nà xī
民族的英文名称1:Naxi
民族人口与分布地区2:人口总数为326,295,主要分布在云南省。
民族语言文字:使用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的纳西语。其有表意的象形文字——东巴文;及表音的音节文字——哥巴文。现通用汉文。
主要宗教信仰:东巴教(崇尚自然)。
主要产业:纳西族的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种植大米、玉米、土豆、麦类、豆类和棉、麻。
纳西族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在公元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而逐渐形成现有民族。其原为游牧民族,其宗教受印度教,缅甸教影响颇深。现今上存有一支系,摩挲族。
传统节庆:海坡会、三朵节、棒棒会、三月会等。
传统歌舞:呀哈哩、 哦麦达、哦热热、东巴舞。
传统饮食:粑粑、鸡豆凉粉、米灌肠、梅子酒、努鱼诗鲁仔等。
注1:民族的英文名称根据互联网和文字资料出现的用法汇集整理。
注2:民族人口与地区分布情况以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为准。
民族名称:维吾尔族
民族名称的汉语拼音:wéi wú ěr
民族的英文名称1:Uygur
民族人口与分布地区2:人口总数为10,069,346,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民族语言文字:有本民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有本民族文字。
主要宗教信仰:伊斯兰教。
主要产业:维吾尔族主要从事农业,擅长植棉、园艺兼牧业。葡萄、哈蜜瓜是其特产。
传统节日: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节、巴拉提节等。
传统歌舞:塞乃姆,多朗舞、麦西来捕、十二木卡姆、多郎热瓦普、独它尔等。
传统饮食:烤全羊、羊肉串、手抓饭、烤馕、烤包子、大盘鸡、拉条子等。
注1:民族的英文名称根据互联网和文字资料出现的用法汇集整理。
注2:民族人口与地区分布情况以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为准。
民族名称:羌族
民族名称的汉语拼音:qiāng
民族的英文名称1:Qiang
民族人口与分布地区2:人口总数为309,576,主要分布在四川省。
民族语言文字:有本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没有本民族文字。
主要宗教信仰:崇拜祖先,信奉天神,以白石为最高崇拜象征。
主要产业:羌族主要从事农业,兼牧业,养羊业发达。“羌”,意为“西戎牧羊人”,故羌族的生产、生活与羊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至今仍保留着供奉“神羊”的习俗。培育出优良品种“铜羊”。
羌族人喜欢红色,以红色标志为吉祥物,挂红是羌族的最高传统礼仪,称为尚红习俗。羌族有着独特的医药历史和经验。精湛独特的碉楼建筑艺术著称于世。
传统节庆:祭山会、羌年节、端午节等。
传统歌舞:酒歌、山歌、劳动歌、羊皮鼓舞、羌笛、盘铃等。
传统饮食:咂酒、金裹银、洋芋糍粑、猪膘等。
传统竞技:推杆、抱蛋、筛糠等。
注1:民族的英文名称根据互联网和文字资料出现的用法汇集整理。
注2:民族人口与地区分布情况以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为准。
民族名称:苗族
民族名称的汉语拼音:miáo
民族的英文名称1:Miao
民族人口与分布地区2:人口总数为9,426,007,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湖北省、四川省。
民族语言文字:有本民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无本民族文字。
主要宗教信仰:崇拜祖先,信鬼神、自然崇拜。
传统节日:苗年、四月八、龙船节、花山节、姐妹节等。
传统饮食:酸汤、酸鱼、鱼酱、狗肉汤锅、油茶等。
传统歌舞:芦笙舞、反排木鼓舞、板凳舞、飞歌、古歌等。
传统竞技:上刀山、下火海、斗牛。
注1:民族的英文名称根据互联网和文字资料出现的用法汇集整理。
注2:民族人口与地区分布情况以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为准。
民族名称:蒙古族
民族名称的汉语拼音:měng gǔ
民族的英文名称1:Mongol
民族人口与分布地区2:人口总数为5,981,840,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河北省、黑龙江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民族语言文字:有本民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本民族文字。
主要宗教信仰:萨满教、喇嘛教。
主要产业:蒙古族以畜牧业为主,为游牧民族,蒙古包和勒勒车是他们生活的伴侣。盛产著名的三河马、三河羊。
传统节日:那达慕、白节、敖包节、马奶节等。
传统食品:烤全羊、手把羊肉、奶豆腐、奶皮子、蒙古包子等。
传统歌舞:呼麦、婚礼歌、蛊碗舞、筷子舞、安代舞等。
注1:民族的英文名称根据互联网和文字资料出现的用法汇集整理。
注2:民族人口与地区分布情况以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为准。
民族名称:藏族
民族名称的汉语拼音:zàng
民族的英文名称1:Zang (Tibetan)
民族人口与分布地区2:人口总数为6,282,187,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四川省、青海省、甘肃省、云南省。
民族语言文字:有本民族语言,属藏汉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
主要宗教信仰:藏传佛教,自然崇拜。
主要产业:藏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兼农业。盛产牦牛。
传统节庆:藏历年、望果节、雪顿节、酥油花灯节、林卡节等。
传统歌舞:格萨尔、果谐、热巴、羌姆、藏戏等。
传统饮食:糌粑、血肠、风干肉、酥油茶、青棵酒、酸奶等。
传统竞技:赛牦牛、俄多、角力、投掷、拔河、射箭等。
注1:民族的英文名称根据互联网和文字资料出现的用法汇集整理。
注2:民族人口与地区分布情况以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为准。
民族名称:裕固族
民族名称的汉语拼音:yù gù
民族的英文名称1:Yugur
民族人口与分布地区2:人口总数为14,378,主要分布在甘肃省。
民族语言文字:西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东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主要宗教信仰:裕固族信仰藏传佛教。
主要产业:裕固族从事畜牧业,崇尚骑射。
传统节庆:春节、剪马鬃节、和藏传佛教的宗教节日。
传统歌舞:酒歌、山歌、情歌、出嫁歌、迎亲歌舞、牧羊歌舞、奶牛犊歌舞、劳动歌舞、割草歌舞等。
传统饮食:以酥油茶、糌粑和奶皮子、曲拉(一种块粒状奶制品)等乳制品为主食。喜欢的食品有手抓羊肉、肉肠、“支果干”等。
传统竞技:拉爬牛、顶杠子、拔棍、摔跤、赛马、射箭、爬沙漠、摔撂抛等。
注1:民族的英文名称根据互联网和文字资料出现的用法汇集整理。
注2:民族人口与地区分布情况以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为准。
民族名称:赫哲族
民族名称的汉语拼音:hè zhé
民族的英文名称1:Hezhen
民族人口与分布地区2:人口总数为5,354,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
民族语言文字:有本民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无本民族文字。
主要宗教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
主要产业:赫哲族主要从事渔业兼狩猎。穿鱼皮衣,用狗拉雪橇。
传统节庆:乌日贡节、鹿神节、春节等。
传统歌舞:伊玛坎、嫁令阔、天鹅舞等。
传统饮食:拌菜生鱼、烤生鱼片、炒鱼毛、鱼子酱、拉拉饭等。
注1:民族的英文名称根据互联网和文字资料出现的用法汇集整理。
注2:民族人口与地区分布情况以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为准。
民族名称:达斡尔族
民族名称的汉语拼音:dá wò ěr
民族的英文名称1:Daur
民族人口与分布地区2:人口总数为131,992,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
民族语言文字:有本民族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无本民族文字。
主要宗教信仰:达斡尔族崇拜祖先,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
主要产业:达斡尔族主要从事农业,兼牧业和狩猎。以善于造“草上飞”北方大轱辘车而闻名。
传统节庆:春节、元宵节、寒食节、千灯节、黑灰节等。
传统歌舞:口弦琴、山歌和“鲁日格勒”等。
传统食品:各种面食、各种奶制品、柳篙芽、手把肉等。
传统竞技:曲棍球、射箭、弈棋、扳棍等。
注1:民族的英文名称根据互联网和文字资料出现的用法汇集整理。
注2:民族人口与地区分布情况以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为准。
民族名称:鄂伦春族
民族名称的汉语拼音:è lún chūn
民族的英文名称1:Oroqen
民族人口与分布地区2:人口总数为8,659,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
民族语言文字:有本民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无本民族文字。
主要宗教信仰:萨满教,自然崇拜、最崇拜祖先。
主要产业:鄂伦春族主要从事狩猎,兼捕鱼、采集。使用桦树皮制品,用驯鹿拉雪橇。
传统节庆:新年、伦木沓节、氏族祭祖、春祭、米尔特节等。
传统歌舞:山歌、萨满调、依和纳仁舞、黑熊搏斗舞等。
传统饮食:烧金钢圈、晒肉条、老夸太、桦树汁等。
传统竞技:赛马、射击、摔跤、赛皮爬犁等。
注1:民族的英文名称根据互联网和文字资料出现的用法汇集整理。
注2:民族人口与地区分布情况以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为准。
民族名称:鄂温克族
民族名称的汉语拼音:è wēn kè
民族的英文名称1:Ewenki
民族人口与分布地区2:人口总数为30,875,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
民族语言文字: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分海拉尔、陈巴尔虎、敖鲁古雅三种方言。没有文字,牧区一般用蒙文,农区和林区通用汉文。
主要宗教信仰:萨满教。
主要产业:鄂温克族以牧业为主兼营农林业。
传统饮食:稀奶油、黄油、奶渣、奶干、奶皮子等。
传统节庆:“米阔鲁节”、春节、正月十五、农历二月二、瑟宾节等。
传统歌舞:牧歌、猎歌、“赞达拉嘎”、“努给勒”和“斡日切”等。
注1:民族的英文名称根据互联网和文字资料出现的用法汇集整理。
注2:民族人口与地区分布情况以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为准。
民族名称:锡伯族
民族名称的汉语拼音:xī bó
民族的英文名称1:Xibe
民族人口与分布地区2:人口总数为190,481,主要分布在辽宁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民族语言文字:有本民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文字是1947年在满文的基础上略加改动而形成的。
主要宗教信仰:锡伯族崇拜祖先,信奉萨满教、喇嘛教。
主要产业:锡伯族以狩猎、捕鱼为主;察布查尔地区以农业为主,兼牧业。
传统节日:“西迁节”、“摸黑节”、“祭地节”、“祭星节”等。
传统饮食:南瓜包子、哈特混素吉、奶疙瘩、淹鱼肉、全羊宴等。
传统歌舞:风俗叙事歌、萨满舞、狩猎舞、荷包舞、手鼓舞等。
传统竞技:射箭、打瓦、玩噶拉哈等。
注1:民族的英文名称根据互联网和文字资料出现的用法汇集整理。
注2:民族人口与地区分布情况以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为准。
民族名称:门巴族
民族名称的汉语拼音:mén bā
民族的英文名称1:Monba
民族人口与分布地区2:人口总数为10,561,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
民族语言文字:有本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无本民族文字。
主要宗教信仰:万物有灵,自然崇拜,信仰藏传佛教。
主要产业:门巴族主要从事农业,兼畜牧业。
传统节庆:曲科节、萨嘎达瓦节、达旺大法会、新年等。
传统歌舞:酒歌、情歌、光木、谢呛木等。
传统饮食:糌粑、石板烙荞麦饼、鸡爪谷黏坨、竹筒烧饭等。
传统竞技:响箭。
注1:民族的英文名称根据互联网和文字资料出现的用法汇集整理。
注2:民族人口与地区分布情况以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为准。
民族名称:阿昌族
民族名称的汉语拼音:ā chāng
民族的英文名称1:Achang
民族人口与分布地区2:人口总数为39,555,阿昌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梁河县囊宋阿昌族乡、九保阿昌族乡,其余分布于潞西、盈江、腾冲、龙陵、云龙等县。此外,在邻国缅甸也有部分阿昌族分布。。
民族语言文字:有本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有梁河方言和户撒方言两种方言,没有本民族文字。
主要宗教信仰:信仰小乘佛教。
主要产业:阿昌族主要从事农业。著名的“阿昌刀”,“制炼极精纯,柔可绕指,剁铁如泥”,为中国少数民族手工艺的代表产品。
传统节庆:阿露窝罗节、火把节、撒种节、尝新节、烧白柴等。
传统饮食:酸耙菜、过手米线、辣谷花鱼、舂南瓜藤尖等。
传统歌舞:蹬窝罗舞、青龙白象舞等。
传统竞技:甩秋和轮秋、耍白象及武术等。
注1:民族的英文名称根据互联网和文字资料出现的用法汇集整理。
注2:民族人口与地区分布情况以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为准。
民族名称:高山族
民族名称的汉语拼音:gāo shān
民族的英文名称1:Gaoshan
民族人口与分布地区2:人口总数为4,009,主要分布在台湾省、福建省。
民族语言文字:台湾少数民族有本民族语言,属南亚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主要使用有十三种语言,分为泰雅、曹、排湾语群。没有文字。
主要宗教信仰:台湾少数民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崇拜自然。
主要产业:台湾少数民族以农业生产为主,以渔猎为辅。手工艺主要有纺织、竹藤编、刳木、雕刻和制陶等。
传统节庆:平安祭、“阿立”祖祭、丰年祭、大猎祭、矮灵祭、飞鱼祭等。
传统歌舞:祭舞、酒舞、拉手舞、杵舞、发舞、口弦舞、竹竿舞等。
传统饮食:以谷类、薯芋为主,普遍饮酒,有嚼槟榔的习惯。
传统竞技:跳竹竿、刺球、背篓球、荡秋千、抛陀螺等。
高山族是中国台湾地区南岛语系各族群的一个统称。高山族包括泰雅、赛夏、布农、曹族(1998年11月更名为邹族)、鲁凯、排湾、卑南、雅美、阿美、邵族10个族群。原居住於宜兰,後大举迁居至花莲的平埔族--噶玛兰族,於2002年正式认定为第11族。太鲁阁族则于2004年被认定为第12族。2007年,原隐身於阿美族之中的撒奇莱雅族(Sakizaya)独立为第13族。2008年原属泰雅族的赛德克族被认定为台湾原住民族第14族。另有未被确认的族群,包括:巴布萨族、巴赛族、洪雅族、凯达格兰族、雷朗族、马卡道族、巴布拉族、巴宰族、猴猴族、西拉雅族和道卡斯族。
注1:民族的英文名称根据互联网和文字资料出现的用法汇集整理。
注2:民族人口与地区分布情况以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为准。
民族名称:黎族
民族名称的汉语拼音:lí
民族的英文名称1:Li
民族人口与分布地区2:人口总数为1,463,064,主要分布在海南省。
民族语言文字:有本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没有文字。
主要宗教信仰:黎族信鬼,特别是祖先鬼。以祭祖先为重要活动,崇拜自然。有女子文身习俗。
主要产业:主要从事农业,兼有渔猎。纺织工艺在历史上盛名,开创了“双面绣”刺绣,织锦“崖州被”为代表。
传统节庆:年节(春节)、三月三爱情节、牛节、禾节、山栏节以及七仙温泉嬉水节等。
传统美食:美味佳肴有酸菜、鱼茶、竹筒饭、烤田鼠等。有嚼食槟榔的习惯,槟榔果视为吉祥物和定情的信物。
注1:民族的英文名称根据互联网和文字资料出现的用法汇集整理。
注2:民族人口与地区分布情况以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为准。